記者:
發(fā)布時間:2023-12-29 10:15:22 編輯:黃夢倩 來源:江海晚報網近日,七旬市民吳春向市檔案館捐贈自己學生時代所有成績單的新聞引發(fā)了社會關注。人們驚嘆于半個世紀前的16份成績單可以保存得如此完好。成績單的主人究竟是怎樣的人?他為何會選擇全數捐贈?這些成績單又有著怎樣的社會價值?25日,記者采訪了吳春及市檔案館,挖掘這次特殊捐贈背后的故事。
年少求學,小抽屜讓他養(yǎng)成藏“寶”習慣
1948年,吳春出生在如東一個普通的教師家庭。1955年9月,7歲的吳春隨在如東縣城小學當教導主任的父親進城讀書。一年級的他面對城里的一切既新鮮又無措,于是,父親在學校職工宿舍里專門給他留了一個小抽屜?!澳鞘歉赣H給我的‘秘密空間’,用于保管所有好吃的、好玩的?!睆拇艘院?,吳春便將自己每學期的成績單保存在這個小抽屜里。從小學到大學的20多年里,盡管隨父母搬遷多次,但小抽屜一直在他身邊。這一保管,便是60多年。
翻閱著吳春的成績單,從如東縣掘西小學、雙甸中學再到南京中醫(yī)學院,他的大多數課程總是幾近滿分。當被問及學生時代是如何保持優(yōu)異的成績時,這位75歲的老人謙虛地笑著說,或許父母都是老師的緣故,他在各種教材堆里長大,比其他孩子更早地對學習產生興趣?!澳菚r候,我最喜歡的科目便是數學了,放學后和同學一起捉蟲子時也會討論數學題?!?/p>
1963年,在雙甸中學就讀初中時,吳春連續(xù)4個學期“代數99分、幾何100分”。班主任在他的成績單評語上寫道“求知欲強、鉆研性大”。同時,吳春的綜合學習能力也屢獲好評,他不僅理論課程的成績喜人,連勞動等實踐課程都頻獲甲等,“我們那時候每周都有一節(jié)勞動課,要么下鄉(xiāng)幫農民摘棉花,要么挖河泥做陶土,每次勞動作業(yè)我都認真完成?!眳谴夯貞浀?。
伴隨著成績單的逐頁翻閱,一個少年由淺至深的求學之路也徐徐展開。1967年進入高中之后,即便課程的難度加大,但吳春對于學習的熱愛絲毫不減。“我那時候對機械很感興趣,經常自學物理知識,所以物理老師很喜歡我?!眳谴盒ΨQ自己是個純正的理科生。
知青下鄉(xiāng),講臺上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
然而,吳春的求學求知之路在1968年被迫按下了暫停鍵。那一年,讀高二的他不得不收拾行囊,離校返鄉(xiāng),作為知青去下鄉(xiāng)插隊。高中階段,他也只有高一時的成績單。中斷的學習生涯、缺失的兩年成績單,也成了吳春的遺憾。
兩年后,因為表現良好,他和雙甸中學的另一名老師來到如東鄉(xiāng)下村頭搭建的簡易棚里,做了代課老師。作為村里稀缺的文化人,吳春不僅需要負責村里小學、初中學生的課程,還要負責數學到外語等眾多科目,同時,即便自己不過高二的文化水平,他也要負責教授村里高中學生的課程,所以,他只能不停地自學來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。提到那段歲月,吳春表示非常感謝父母從小培養(yǎng)他的學習習慣,讓他能夠堅持讀書。
1977年,全國恢復高考后,吳春成了第一批參加高考的學生,并以班級第一名的成績被南京中醫(yī)學院的中藥學專業(yè)錄取。1978年3月,郵遞員為他送來了這份遲到8年的大學錄取通知書,“當時我還在給學生們上課,郵遞員就在門外等我簽收,這個畫面我到現在都忘不了?!碧岬侥翘炷玫戒浫⊥ㄖ獣鴷r的情景,吳春不禁哽咽。當年春天,他告別了學生和講臺,來到大學繼續(xù)自己的求學路。
大學四年里,吳春一如既往地保持優(yōu)異的專業(yè)成績,畢業(yè)時學校希望他可以留校任教,但他考慮到家中妻兒和父母的期盼,回到如東老家,在醫(yī)藥公司做中藥師。后來,公司改制,吳春開始走上管理崗位,直到去年年底,他才真正退休,安享晚年。
悉數捐贈,為保存?zhèn)鞒袣v史文化作貢獻
2022年年底,吳春在家中整理舊物時,偶然發(fā)現了書房的儲物鐵盒,打開后發(fā)現里面裝著自己學生時代的成績單。“連自己都不敢相信,我竟然收藏著從小學一年級開始,到大學畢業(yè)的全部學習成績報告單。”看著這些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保存良好的成績單,吳春在社交平臺上感慨萬千。
同時,他也產生了捐贈的想法,不久后,他與一名老友交談時談及此事,老友也認為這些成績單“收藏意義重大”,便將吳春的捐贈意愿分享到了朋友圈。巧的是,市檔案館的一名工作人員注意到了這條信息,設法聯系上了吳春,便有了后來的捐贈故事。
在收到吳春捐贈的所有成績單后,市檔案館為吳春舉辦了捐贈儀式,并為其頒發(fā)了捐贈證書。市檔案館工作人員表示,雖然之前也曾收到過市民相關成績單的捐贈,但像這樣保存完好、數量龐大的成績單實屬罕見,吳春的捐贈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檔案館在民生社會領域的檔案庫存。
吳春談及捐贈非常高興:“作為一名普通的市民,我從未想過市檔案館會為我舉辦檔案捐贈儀式,館長和專家們都親臨現場……”這份榮譽與感動,也讓吳春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。他說,未來也會動員身邊的朋友,積極捐贈具有歷史意義的東西,為保存和傳承南通的歷史文化作出貢獻。
見習記者王穎